诺贝尔文学奖,在中国正逐渐沦为一个笑话

在1-3输给澳大利亚,国足的世预赛前景一片黑暗,外界认为国足已经提前出局。赛后,国足主帅伊万出席了发布会,他坚称国足的目标依然是小组前4名,并称最近3场输球主要是因为对手太强了。 对阵日本....

作者:杨文华

最近这几年,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开奖时刻,总有一个叫残雪的不知名中国作家,突然就成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大热门,惹得很多人讶异。说是突然,其实也不对,因为从前年大前年诺贝尔奖开始在中国有影响力,她就成热门了。

当然毫无悬念的,每年都是一样的,热度一过,大家又不记得她是谁了。

这就像每年过年前的春运大潮,大家都在忙着抢票,却很少有人真正关注那些奔跑在路上的普通奋斗者的背影。残雪的名字,在文学圈里也许有些人知道,但大多数人,对她的作品却是一脸懵圈的。

诺贝尔文学奖,在中国正逐渐沦为一个笑话

每年的诺贝尔奖评选,媒体和公众的高涨热情,仿佛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,大家争先恐后地,猜测谁会成为“下一个诺贝尔奖得主”。可这场狂欢过后,真正能留下印象的,真正在读者中间产生影响力的,又有几个呢?

人们的记忆,就像是过期的牛奶,时间一久,就开始变质发酸。

说到这里,我想起了我身边的一个朋友,他是个狂热的文学爱好者,年年追诺贝尔奖,年年也学着别人预测,看很多书研究,结果每次获奖名单出来后,他的反应都是:“这谁啊?一点都没有听说过”。

每年的期盼和失望交织,仿佛在进行一场无休止的 。去年,他还特意去书店买了残雪的书,结果看了几页就放弃了,理由是“太难懂了,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”。这让我不禁怀疑起了一句老话:书读百遍,其义自见。残雪的书,算是打破了这个定律,无论你读多少遍,该懵还是继续懵,甚至怀疑这是不是天书,那些喜欢她的国外作家和教授,难道都是天外飞仙?

再说说媒体的狂热,简直是火上浇油。每年诺贝尔奖公布前夕,各大媒体都像打了鸡血一样,开始疯狂报道各种“预测”。这其中不乏一些专家学者的“权威”分析,然而这些分析的准确性,就像我家的那只猫叫,时而我知道它在说什么,时而我完全听不懂。前几年的热门候选人,如今几乎都成了“冷门”,而那些被忽视的作家,往往在得奖后,一股脑地被人翻个底朝天地拿出来讨论。

就像一位老奶奶的家常菜,平常也就几个食客,但一旦被权威定性获奖,大家立马围上来上前研究品尝,再平常的味道,也被人品出了不凡。弄得这老奶奶自己都不好意思了。

而这个过程中,真正的文学价值,反而被忽略了。我们在追逐诺贝尔奖名单结果的同时,是否也在忽视了那些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作品和作者,忽视了文学价值本身?说实话,很多时候我们追逐的,并不是文学本身,而是那一份“光环”。就像我小时候追星,喜欢的不是歌手的歌,而是他们身上那种闪闪发光的名气。

可等我长大了,才发现,真正打动我的,往往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创作者的作品,他们的作品,更贴近生活,更能引起共鸣。

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文学的价值,被不断重塑。我们不能再单纯依赖那些权威机构的评判,而是要学会用自己的眼光,自己的心灵,去发现美,感受艺术。在这个过程中,社交媒体的崛起,让更多的声音得以传播,许多小众作家的作品,开始受到关注。像是我最近在某个小众 上发现的一个作者,他的故事虽不华丽,却真实得让人心疼,读完后,让我久久不能忘怀。

他没有多大的名气,但这样的作品,或许比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品更能触动人心。

当然,诺贝尔奖的存在,依然有其意义,它为许多作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 。但我们也要反思,究竟什么才是文学的真谛?是奖项的光环,还是作品本身的力量?在这个过程中,或许我们都应该放下成见,不能仅凭权威,而是认真细致地,去仔细品味那些被忽略的声音,去探讨更深层次的文学价值。

所以,亲爱的朋友,你是怎么看待诺贝尔奖的“热门”和“冷门”?